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有云:一胜一负有杠杆的股票,兵家常势。
500多年后,当罗贯中对整个三国时期的各位名将战绩,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之后,依葫芦画瓢,最终将这句话改写成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句俗语:胜败乃兵家常事!
毫无疑问,这是一句非常靠谱的论断!
纵观华夏历史,其实,从来没有什么“常胜将军”——纵然勇猛如楚霸王,也有垓下之围;即便是天策上将,也有“渭水之盟”······
故而,尽管几千年来,我们一直在推崇“征战沙场、马革裹尸”;但是,对于那些已经“尽力而为”、却最终兵败的将领,人们有时也难免心生怜悯。
而在这些“可怜人”之中,最为让人们惋惜和同情的莫过于西汉名将李陵了。
公元前99年,“飞将军”李广之孙、时任大汉帝国骑都尉的少年将军李陵,主动向汉武帝请缨:愿率5000步卒,直捣匈奴王庭。
但是,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——李陵所率领的5000汉军,最终在浚稽山(今蒙古国境内)附近,被80000匈奴大军合围。
虽然,少年将军李陵在战场上的表现着实可圈可点,但是,人终究不可能改变客观规律——在茫茫大漠之中,妄想以数千步兵,战胜十倍于己的骑兵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随着匈奴围困大军的不断增加,李陵且战且退······
最终,在离大汉边境100余里的地方,弹尽粮绝的李陵,在叛徒出卖、后援不济、突围无望的情况下,选择投降。
后来,由于有人诬告,投降之后的李陵竟然在帮助匈奴人训练兵士;盛怒之下的汉武帝,不仅诛杀了李陵全族,并且,连那个稍微说了几句“公道话”的司马迁,都施了宫刑·····
说起这一段历史,很多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的愤慨:毕竟,李陵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时,也曾经力战良久;毕竟,李陵的战败,不完全是他的责任;毕竟,“李陵助敌一事”是被人诬陷的······
故而,千百年来,有无数的人都在为李陵叫屈喊冤;曾经,青史君也一度为李陵不值·····
直到后来,当我多次细读史书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后,青史君突然发现:也许,真相并不是那么回事。
李陵的战败,汉武帝的“冷酷无情”,都不是偶然;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,很可能就是李陵自己。
今天,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“李陵投敌事件”的是与非。
—02—
李陵,字少卿,西汉时期陇西人;他的祖父是闻名汉匈的名将“飞将军”李广;他的父亲,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贴身卫士李当户。
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,少年时期的李陵,毫无悬念地就成为了大汉帝国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。
(李)陵字少卿,少为侍中建章监。
建章监,即就是汉武帝的贴身卫队“建章营”(后称“羽林军”)的最高长官;汉武帝最为得力的小舅子卫青,就是从简章监开始,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的。
在卫、霍等名将相继陨落之后,汉武帝特意将年纪轻轻的李陵提拔到这个位置,可见武帝对其的殷殷期盼。
而李陵也确实不负武帝所托;他善于骑射、谦让下士,在基层军官中很有威望。
有一年,汉武帝有意想要让李陵历练一番,于是,命他带领着八百骑兵,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“侦查地形”。
,孝武皇后李夫人那是昭帝追封。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是陈阿娇,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政治婚姻,刘彻能够当上太子,
魏文帝曹丕想完成曹操未竟之志统一天下,遂向太尉贾诩询问道:“我现在想讨伐那些不肯服从天命之人,统一天下,先生看我是先打吴国还是先攻蜀国呢”?
而李陵的运气也是出奇的好——在匈奴人的腹地打了一个来回,竟然没有被人发现,最终全身而退;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。
汉武帝拿着李陵亲手绘制的地形图,心中百感交集——李陵啊,李陵!你怎么就不能像霍去病那样,带着朕给你的800铁骑,砍几个匈奴人回来呢?
不过,出于爱才之心的汉武帝没有过多计较,最终还是给李陵加官进爵,将其封为骑都尉,并拨付5000士卒,让其在酒泉、张掖一带备胡戍边。
武帝以为有广之风,使将八百骑,深入匈奴二千余里,过居延视地形,不见虏,还。拜为骑都尉,将勇敢五千人,教射酒泉、张掖以备胡。
几年之后,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,为了稳妥起见,汉武帝亲自给李陵下达命令,让其作为后援、接应李广利安全回师。
李陵在完成任务后,继续留守边疆。
天汉二年(公元前99年)九月,李广利奉武帝之命,再次率骑兵三万余人出击匈奴右贤王部。
按照汉武帝最初设想,李陵这一次的任务依然是,带领着5000步卒,作为辎重后援部队,策应李广利的骑兵。
可是,已经喝够的边关地区北风的李陵,却不这么认为。
当汉武帝召见他时,李陵直接地说道:我所率领的屯边士卒,都是荆楚之地的奇才剑客,他们力能伏虎,射箭百发百中;所以,臣下想带领他们进入到匈奴腹地,阻击匈奴;替贰师将军分担一部分压力。
做了一辈子人主的武帝,立马就意识到:李陵这是不愿意给李广利打下手啊!
为了不打击李陵的积极性,汉武帝一边笑着,点明了李陵的真实想法,一边又说道:这一次朕将骑兵都拨给贰师将军了,已经没有多余的骑兵在派给你了!
汉武帝的意思很明显,你李陵想要为国建功的急切心愿,朕很欣赏;但是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现在朝廷已经没骑兵可派了,你还是服从安排吧!
谁知李陵这个二楞子,竟然回道:微臣不需要骑兵,我只需要率领着本部的5000步兵,就可以以少胜多,直捣匈奴王庭。
突然间,汉武帝又想起了霍去病的孤军深入、又想起了李陵上次的全身而退······
迫切需要一位名将去重振大汉雄风的汉武帝脑子一热,竟然答应了李陵的“送死”计划。
为什么青史君会说,李陵的这一次出击,是一个“送死”计划呢?
原因其实很简单:我们先不谈骑兵对战步兵时有着天然碾压优势,这一公认的事实。就单单是在茫茫大漠戈壁之中,你认为仅仅靠着两条腿的步兵可以追得上(找得到)全员皆是骑兵的匈奴人吗?
毫无疑问,以步兵对战骑兵,将无可避免地要面临这样一个窘况:人家匈奴人,可以打得过就打;打不过就跑;而汉军只能干看着!
结果,不出青史君所言:当李陵率领的5000骑兵,深入匈奴境内30日以后,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阻击的汉军,突然间就被30000匈奴骑兵包围了。
虽然,史书中没有明言,但是青史君坚信:匈奴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路汉军,他们之所以一直忍而不发,就是等着这5000汉军深入匈奴腹地,然后再合而为之的。
大致说一下,战斗过程吧:
平心而论,李陵的临场发挥能力,确实不错。
在突然被围的情况下,李陵指挥得当,他一边依托有利地形、以辎重战车组成障碍,防止匈奴骑兵突击;一边,以强弩利箭击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。
在第一天的交锋中,汉军竟然没有吃亏,硬是凭借着地形和强弓劲弩射杀了数千冲锋的匈奴人。
吃了大亏的匈奴人怎会善罢甘休?
第二天,围困汉军的匈奴兵力增加至80000人,李陵率领军士且战且退·······
在这里,青史君还是要再夸赞李陵一下:他知道,用步兵正面去硬刚骑兵,无疑是以卵击石。
故而,李陵在撤退之时,专挑树林、沼泽等不利于骑兵大队冲击的地方行军;就这样,撤退的汉军依托地形、凭借弓弩,竟然先后又射杀了匈奴5000余人。
可惜,毕竟是步兵对战骑兵,汉军始终没有甩掉追击的匈奴大军;最终,箭矢用尽的剩余汉军对匈奴人再也没有了威胁。
在此之间,李陵也曾想过孤身一人深入敌营,斩帅夺旗,逆转战局;可惜,那终归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。
望着这必死的困境,李陵也曾说过:我若不死,便不是壮士!
然而,在最终,当匈奴人从叛徒管敢那里得知了汉军弹尽粮绝的困境之后,面对敌军的最后一次冲锋,曾经说过要直捣王庭、誓死报国的李陵却投降了。
汉军士兵,刚刚被激励起来的士气,就这样泄气了!李陵的朝令夕改,也太那什么了吧!?
有人说,李陵之所以会投降,是因为他听从了部下的建议:想学习赵破虏,先假意投降,然后伺机逃回汉朝。
但是,青史君觉得李陵似乎忘了;那个赵破虏本来就是匈奴人,他“朝秦暮楚”、“两面三刀”,汉武帝却不加惩罚,那是为了显示“民族政策”、是为了安抚归降汉朝的匈奴人的心。
可他李陵是什么人?
他是大汉帝国抗击匈奴人的标杆、“飞将军”李广的嫡亲孙子;他是根正苗红的帝国希望!
这样的一个人,如果都能降敌?
那么,汉武帝以后还怎么带队伍?
其实,关于李陵的战败,也早就有迹可循:在同意李陵作战计划的同时,汉武帝曾经想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后援,去接应李陵。
可是,路博德却认为,李陵选择出兵的时机是金秋九月,正是匈奴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,本来步兵对战骑兵就有着天然的劣势,现在再加上天时不利,简直是找死。
故而,路博德建议等到开春之际,再出击也不迟。
可惜,这个正确意见,没有被武帝和李陵所采纳,以致最终路博德爽约,李陵后援无济。
而李陵遭到叛徒出卖也是早有预兆:李陵带领着5000军队,在茫茫大漠之中行军作战一月有余,直到撤退之际,他才发现自己的军中竟然私藏着:军妓。
陵曰:“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,何也?军中岂有女子乎?”始军出时,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,大匿车中。陵搜得,皆剑斩之。
这样的管理水平,不出叛徒才怪!
结语:
虽然,青史君也很同情李陵的遭遇,但是,他轻敌冒进,妄图以5000步兵就直捣王庭,简直是痴人说梦;
在遭遇敌军之际,李陵虽然阻击有法,但是他终究治军不严,被叛徒出卖;
而且在临危之际,他朝令夕改,让手下兵士无所适从,最终兵败名裂;
当然有杠杆的股票,李陵最为糊涂的地方则在于,他忘了自己是李广的孙子,他忘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与荣耀;他忘了,马革裹尸才是名将最好的归宿!
汉武帝骑兵青史君李陵匈奴人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